B2B外呼3个扎心瞬间,霄客这样破局
上周深夜路过公司销售部,发现灯还亮着——销售小张正对着满屏的电话号码叹气,鼠标点得飞快,屏幕上密密麻麻标着“空号”“拒接”“暂时不需要”。他抬头看见我,苦笑着说:“王总,这200个名单筛了3小时,真正能打的没几个,明天要是再完不成通话量,这个月绩效又悬了。”
这一幕,大概是所有B2B销售团队的日常。我们总说“外呼是获客的敲门砖”,可实际操作里,这块砖往往砸在“空墙”上:筛客耗时长、接通率低、跟进跟不上,最后销售没信心,线索全浪费。比起堆砌技术术语,我们更想聊聊B2B外呼中那些戳中人心的痛点,以及霄客是如何一步步帮团队破局的。
筛3小时名单,不如客户一句话有用——外呼前的“无效内卷”
做B2B外呼的都知道,“找对人”比“打够量”重要10倍。但以前我们团队怎么筛名单?全靠人工:
销售小李负责制造业客户,每天上班先打开工商信息网,一条一条查“注册资本5000万以上、成立3年+、在华东地区”的企业,再去企查查扒联系人电话,经常一上午就耗在这上面。好不容易筛出100个“看似匹配”的名单,打过去才发现:有的企业早转型做服务业了,有的联系人已经离职半年,还有的根本不是负责采购的——最离谱的一次,小李拨通电话,对方说“我们是做餐饮的,你打错了”,挂了电话他盯着屏幕愣了半天。
用了霄客的企业大数据筛选,才发现“筛客原来能这么省时间”:
不是靠人工翻网页,而是直接在霄客后台选“制造业”“华东地区”“年营收2亿+”“近期有设备采购招标记录”这几个维度,系统5分钟就导出了80个名单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名单还带了“动态校验”——比如某家苏州的机械企业,系统标注了“上周刚更新过采购负责人电话”“近3个月有2次行业展会参展记录”,相当于提前帮销售摸清了“客户底细”。
小李现在每天花在筛客上的时间从3小时缩到20分钟,名单可用率从以前的15%涨到了70%。他说:“现在打开名单就知道‘这个客户值得重点打’,不用再做无用功了。”
“您好,请问您需要…嘟嘟嘟”——外呼中的“挫败循环”
如果说筛客是“前奏”,那外呼过程就是“主战场”,但这里的挫败感,比想象中更磨人。
之前销售主管李姐跟我吐槽:“团队平均每天要拨150个电话,但有效接通率不到12%。有的电话刚说‘我们是做企业SaaS的’,对方就挂了;有的客户愿意多聊两句,但问‘你们能解决我们的库存管理问题吗’,销售一时答不上来,又冷场了;还有的客户说‘预算还没批’,销售不知道怎么接,最后只能说‘那我下次再联系您’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”
更头疼的是,销售每天被拒几十次,士气越来越低。有个新来的小姑娘,连续3天接通率不到10%,第4天上班眼睛都是红的,说“感觉自己像个‘骚扰电话机器人’,一点价值都没有”。
直到我们把霄客AI外呼搭进去,这个“挫败循环”才被打破:
现在不是销售直接拨号,而是先让AI当“前锋”。比如打给一家做电子元件的企业,AI会先跟客户聊:“您好,我是XX公司的智能顾问,看到贵司近期在扩充生产线,想了解下目前是否有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需求?”如果客户说“有需求,但预算有限”,AI会立刻接:“理解,我们针对成长型企业有精简版方案,每年成本不到2万,需要让我们的资深顾问给您发份详细报价吗?”
整个过程里,AI能识别客户的语气和关键词——如果客户说“没时间”,会自动说“那我下午3点再联系您”,并同步到系统;如果客户明确说“不需要”,就标记为“暂不跟进”,避免销售重复拨打。而一旦客户表现出兴趣(比如问“方案包含什么”“怎么收费”),AI会实时把通话转给销售,还附带“客户需求标签”:比如“关注成本”“需要对接技术部门”。
现在团队的有效接通率从12%涨到了38%,销售不用再面对没完没了的拒接,而是直接跟“愿意聊、有需求”的客户沟通。那个差点离职的小姑娘,现在每天能跟进5个高意向客户,上周还签了一个小单,跟我说“终于觉得自己是在‘做销售’,不是在‘打电话’了”。
“客户说‘再想想’,转身就忘了我”——外呼后的“线索蒸发”
B2B销售最可惜的是什么?不是客户说“不需要”,而是客户说“再想想”,结果转头就把你忘了——这就是外呼后的“线索蒸发”难题。
之前我们有个教训:销售小王跟一家上海的贸易公司聊了20分钟,客户明确说“你们的物流管理系统挺符合我们需求,我跟老板汇报下,你等我消息”。小王当时没及时跟进,想着“客户主动说要汇报,应该没问题”,结果3天后再打电话,客户说“哦?什么系统来着?我好像忘了……”,最后这笔单子被竞品抢了。
王主管后来复盘说:“不是销售不努力,是跟进太‘滞后’了。客户挂了电话,可能下一秒就接别的供应商电话,你不及时‘刷存在感’,线索就跑了。”但手动跟进又不现实——销售每天跟进10个客户,哪能记住每个客户的需求,还要及时发资料、加微信?
霄客的“挂机加微”功能,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:
现在只要客户在通话中表现出“愿意进一步了解”(比如同意“发资料”“加微信”),电话一挂,系统会自动给客户发一条短信:“【XX公司】您刚才咨询的物流管理系统资料已备好,点击添加企业微信领取:[二维码链接],顾问小王将为您一对一解答。”
客户点短信里的链接,就能直接加销售的企业微信,不用手动输号码;而销售的企微会收到提醒:“客户张总(上海XX贸易公司)已添加您,需求:物流管理系统,关注汇报进度”。更重要的是,客户加了企微后,系统会自动推送预设的“跟进话术”和资料(比如产品介绍、案例手册),不用销售手动发。
有次小王跟客户挂了电话,刚喝完水,就收到客户的企微消息:“资料我看了,有几个疑问想跟你聊下”——原来客户挂了电话就加了微信,还看了资料,省去了“催加微”“等回复”的时间。现在我们的线索跟进率从以前的25%涨到了63%,客户“忘记我们”的情况少了很多,小王上个月还跟成了那个上海贸易公司的单子,说“要是以前,这单早黄了”。
B2B外呼,从来不是“打够电话就行”
做销售管理这么多年,我越来越觉得:B2B外呼的核心,不是“数量”,而是“精准”——精准找到客户、精准沟通需求、精准跟进节奏。以前我们总让销售“多拨号、多加班”,但方向错了,再努力也没用;而霄客的价值,就是帮我们把“错的方向”调对:
外呼前,用企业大数据代替人工筛客,让销售“找对人”;
外呼中,用AI当“前锋”,让销售“聊对需求”;
外呼后,用挂机加微+自动跟进,让销售“抓得住线索”。
现在我们团队的人均效能翻了3倍,获客成本降了40%,更重要的是,销售不用再做“夺命连环Call”的机器,而是能专注于“解决客户问题”——这才是B2B销售该有的样子。
如果你也遇到过“筛客累、接通低、跟进难”的问题,不用急着让销售“多加班”,或许可以试试从“工具”上找突破口。
霄客最近整理了一份《B2B外呼效率提升指南》,里面有制造业、企业服务、招商加盟等行业的真实案例,还有筛客维度设置、AI话术优化的技巧,关注我们来领取。
上周深夜路过公司销售部,发现灯还亮着——销售小张正对着满屏的电话号码叹气,鼠标点得飞快,屏幕上密密麻麻标着“空号”“拒接”“暂时不需要”。他抬头看见我,苦笑着说:“王总,这200个名单筛了3小时,真正能打的没几个,明天要是再完不成通话量,这个月绩效又悬了。”
这一幕,大概是所有B2B销售团队的日常。我们总说“外呼是获客的敲门砖”,可实际操作里,这块砖往往砸在“空墙”上:筛客耗时长、接通率低、跟进跟不上,最后销售没信心,线索全浪费。比起堆砌技术术语,我们更想聊聊B2B外呼中那些戳中人心的痛点,以及霄客是如何一步步帮团队破局的。
筛3小时名单,不如客户一句话有用——外呼前的“无效内卷”
做B2B外呼的都知道,“找对人”比“打够量”重要10倍。但以前我们团队怎么筛名单?全靠人工:
销售小李负责制造业客户,每天上班先打开工商信息网,一条一条查“注册资本5000万以上、成立3年+、在华东地区”的企业,再去企查查扒联系人电话,经常一上午就耗在这上面。好不容易筛出100个“看似匹配”的名单,打过去才发现:有的企业早转型做服务业了,有的联系人已经离职半年,还有的根本不是负责采购的——最离谱的一次,小李拨通电话,对方说“我们是做餐饮的,你打错了”,挂了电话他盯着屏幕愣了半天。
用了霄客的企业大数据筛选,才发现“筛客原来能这么省时间”:
不是靠人工翻网页,而是直接在霄客后台选“制造业”“华东地区”“年营收2亿+”“近期有设备采购招标记录”这几个维度,系统5分钟就导出了80个名单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名单还带了“动态校验”——比如某家苏州的机械企业,系统标注了“上周刚更新过采购负责人电话”“近3个月有2次行业展会参展记录”,相当于提前帮销售摸清了“客户底细”。
小李现在每天花在筛客上的时间从3小时缩到20分钟,名单可用率从以前的15%涨到了70%。他说:“现在打开名单就知道‘这个客户值得重点打’,不用再做无用功了。”
“您好,请问您需要…嘟嘟嘟”——外呼中的“挫败循环”
如果说筛客是“前奏”,那外呼过程就是“主战场”,但这里的挫败感,比想象中更磨人。
之前销售主管李姐跟我吐槽:“团队平均每天要拨150个电话,但有效接通率不到12%。有的电话刚说‘我们是做企业SaaS的’,对方就挂了;有的客户愿意多聊两句,但问‘你们能解决我们的库存管理问题吗’,销售一时答不上来,又冷场了;还有的客户说‘预算还没批’,销售不知道怎么接,最后只能说‘那我下次再联系您’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”
更头疼的是,销售每天被拒几十次,士气越来越低。有个新来的小姑娘,连续3天接通率不到10%,第4天上班眼睛都是红的,说“感觉自己像个‘骚扰电话机器人’,一点价值都没有”。
直到我们把霄客AI外呼搭进去,这个“挫败循环”才被打破:
现在不是销售直接拨号,而是先让AI当“前锋”。比如打给一家做电子元件的企业,AI会先跟客户聊:“您好,我是XX公司的智能顾问,看到贵司近期在扩充生产线,想了解下目前是否有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需求?”如果客户说“有需求,但预算有限”,AI会立刻接:“理解,我们针对成长型企业有精简版方案,每年成本不到2万,需要让我们的资深顾问给您发份详细报价吗?”
整个过程里,AI能识别客户的语气和关键词——如果客户说“没时间”,会自动说“那我下午3点再联系您”,并同步到系统;如果客户明确说“不需要”,就标记为“暂不跟进”,避免销售重复拨打。而一旦客户表现出兴趣(比如问“方案包含什么”“怎么收费”),AI会实时把通话转给销售,还附带“客户需求标签”:比如“关注成本”“需要对接技术部门”。
现在团队的有效接通率从12%涨到了38%,销售不用再面对没完没了的拒接,而是直接跟“愿意聊、有需求”的客户沟通。那个差点离职的小姑娘,现在每天能跟进5个高意向客户,上周还签了一个小单,跟我说“终于觉得自己是在‘做销售’,不是在‘打电话’了”。
“客户说‘再想想’,转身就忘了我”——外呼后的“线索蒸发”
B2B销售最可惜的是什么?不是客户说“不需要”,而是客户说“再想想”,结果转头就把你忘了——这就是外呼后的“线索蒸发”难题。
之前我们有个教训:销售小王跟一家上海的贸易公司聊了20分钟,客户明确说“你们的物流管理系统挺符合我们需求,我跟老板汇报下,你等我消息”。小王当时没及时跟进,想着“客户主动说要汇报,应该没问题”,结果3天后再打电话,客户说“哦?什么系统来着?我好像忘了……”,最后这笔单子被竞品抢了。
王主管后来复盘说:“不是销售不努力,是跟进太‘滞后’了。客户挂了电话,可能下一秒就接别的供应商电话,你不及时‘刷存在感’,线索就跑了。”但手动跟进又不现实——销售每天跟进10个客户,哪能记住每个客户的需求,还要及时发资料、加微信?
霄客的“挂机加微”功能,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:
现在只要客户在通话中表现出“愿意进一步了解”(比如同意“发资料”“加微信”),电话一挂,系统会自动给客户发一条短信:“【XX公司】您刚才咨询的物流管理系统资料已备好,点击添加企业微信领取:[二维码链接],顾问小王将为您一对一解答。”
客户点短信里的链接,就能直接加销售的企业微信,不用手动输号码;而销售的企微会收到提醒:“客户张总(上海XX贸易公司)已添加您,需求:物流管理系统,关注汇报进度”。更重要的是,客户加了企微后,系统会自动推送预设的“跟进话术”和资料(比如产品介绍、案例手册),不用销售手动发。
有次小王跟客户挂了电话,刚喝完水,就收到客户的企微消息:“资料我看了,有几个疑问想跟你聊下”——原来客户挂了电话就加了微信,还看了资料,省去了“催加微”“等回复”的时间。现在我们的线索跟进率从以前的25%涨到了63%,客户“忘记我们”的情况少了很多,小王上个月还跟成了那个上海贸易公司的单子,说“要是以前,这单早黄了”。
B2B外呼,从来不是“打够电话就行”
做销售管理这么多年,我越来越觉得:B2B外呼的核心,不是“数量”,而是“精准”——精准找到客户、精准沟通需求、精准跟进节奏。以前我们总让销售“多拨号、多加班”,但方向错了,再努力也没用;而霄客的价值,就是帮我们把“错的方向”调对:
外呼前,用企业大数据代替人工筛客,让销售“找对人”;
外呼中,用AI当“前锋”,让销售“聊对需求”;
外呼后,用挂机加微+自动跟进,让销售“抓得住线索”。
现在我们团队的人均效能翻了3倍,获客成本降了40%,更重要的是,销售不用再做“夺命连环Call”的机器,而是能专注于“解决客户问题”——这才是B2B销售该有的样子。
如果你也遇到过“筛客累、接通低、跟进难”的问题,不用急着让销售“多加班”,或许可以试试从“工具”上找突破口。
霄客最近整理了一份《B2B外呼效率提升指南》,里面有制造业、企业服务、招商加盟等行业的真实案例,还有筛客维度设置、AI话术优化的技巧,关注我们来领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