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要做B2B转型?如何做好B端破局?

首先,我们来看B端和C端的区别是什么?为何要做B2B转型?

在近几年的市场环境下,虽说挺多行业还在萎靡,但从另一个视角看,当下付出水面的企业都是坚挺的,有钱。这样的企业有需求,而且据我观察,并不少。而且他们的需求复杂度高、非标,有利润保证、回款周期不长,意味着如果你能深入进去,哪怕只切其中一小块,就能养活自己。

反过来再看C端的情况。

从这几年的行情看,C端业务变得非常难做。有两个原因:

  1. 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期已过,只有最头部的几家互联网公司在顽强着坚守,中小型公司很少看到了。

  2. 招聘需求少了,裁员新闻多了,让从业者对行业缺少信心,会减少在这方面投资自己的预算。

那句话怎么说的,选择大于努力。

从C到B的转型容易,在于几乎所有逻辑都不同,这位朋友的公司大概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,才完成。

这里的核心区别是,B端业务做认知,C端业务做转化。

做C端业务,我们琢磨的是进来多少流量,每一步的转化是多少,就能得出最后的交易额。想要提升交易额,就提升流量、转化、频率、客单价,是个逻辑清晰的公式。

做B端业务,不是C端流量转化的逻辑,而是认知逻辑。

举个例子。做B端业务的公司,在抖音上开直播,目的是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。这事可以做,但肯定不能像买女装或零食一样看转化率,否则就别干了。

为啥?因为B端客户的决策是有周期的。

需要建立认知,再遇到合适的需求场景,最后才是做决策。每个环节周期都很长,不存在冲动消费一说。如果算转化率,那很多场直播都是0。

找我们咨询的企业客户,绝不是看了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次直播,而是长期在消费我的内容,慢慢建立信任,然后在需求场景出来后才找的我们。

所以我没那么在乎文章和直播的数据,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做,更重要。

既然B端业务是做认知,那么对于刚起步的新公司,怎么构建认知呢?

需要一个载体。

在以前,这个载体应该是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。但在当下,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认知的成本太高了。

所以,做好个人IP,就是最佳方案。

这个IP最好就是企业的代表人物,可以是CEO,也可以是能代表公司的吉祥物。比如像樊登就不是CEO,也不负责企业日常管理,但对外能代表这个公司。

这个逻辑就是,IP用来建立B端的认知,慢慢聚集精准流量到池子里,再做后续转化。

这里面有两个要点:

  1. 后端转化必须要有另外的同事承接,绝不能IP自己既拉客又做服务;

  2. 承接团队要有拆解需求的能力,客户的需求往往在水面下,需要梳理和挖掘。这部分做得好,交付压力小、风险低、利润高。

所以这里说的做个人IP,不只是做好内容那么简单。

B端业务具体要怎么做呢?简单地说,找准方向+打磨产品+建立认知。

1. 找准方向

方向就是行业。

做行业的原因很简单,首先是因为各行业的需求差异很大,其次是行业内更容易产生示范效应。

深挖几个行业,沉淀成功案例和方法论,成为专家或知名品牌。

可以选择更有钱的行业,这里的机会更多,没有谁能垄断所有需求;也可以选择离自己优势或专业近的,更容易快速切入。

2. 打磨产品

设计并不断打磨自己的服务产品,这是赖以生存的根本。

初期肯定是非标的,基本上是来者不拒的状态,有客户就接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客户和经验,目的还是要做标品。

标品做出来,就可以不断复用,提升做项目的效率。效率越高,服务的客户越多,有成功案例的概率越高,利润也更高。

3. 建立认知

做B端业务去建立认知,必须要走线下。

别拿着C端的眼光看这事,觉得线下成本高、效率低,因为能见到的人少,还要花很多时间和钱。

区别在于,B端的个体价值很高,每一个人都是老板或者决策者,背后就是一个客户或者N单生意,和C端消费者可不一样。

另外,B端是行业,行业有圈子,圈子必须要在线下见面沟通,才能发挥价值。

要建立认知,就要频繁组织线下会议,或者出差拜访。

和你合作的客户就是这样出来的,信息和资源也是依赖这种方式运转。做B端,要有行业视角、有敬畏心。


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,如何深挖B端市场需求,寻找破局关键?

一、B 端市场需求的 “隐性机会” 值得深挖

  • 需求的 “非标性” 正是利润空间所在:C 端依赖规模化降低成本,而 B 端的非标需求(如定制化系统、行业专属解决方案)意味着难以被低价内卷,只要能解决具体问题,溢价空间更稳定。

  • 需求的 “场景化触发” 是关键:B 端客户的需求往往不是主动 “寻找”,而是业务发展到某一阶段的 “必须解决”(如企业扩张时的数字化转型、合规要求下的流程重构)。因此,提前在垂直场景布局认知,更容易抓住爆发节点。

二、B 端 “认知逻辑” 的核心是 “信任前置”

与 C 端 “流量 - 转化” 的即时性不同,B 端的 “认知 - 决策” 链条本质是信任积累的过程,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:

  • 时间维度:客户可能需要 6-12 个月的持续触达(如定期行业报告、案例分享),才能在需求出现时优先选择你;

  • 角色维度:B 端决策涉及多角色(老板看 ROI、业务部门看实用性、IT 部门看兼容性),认知传递需要覆盖不同角色的关注点;

  • 价值维度:认知不仅是 “知道你”,更是 “相信你能解决我的问题”。因此,内容需要聚焦 “行业痛点 + 解决方案 + 成功案例”,而非单纯的产品宣传。

三、个人 IP 作为 B 端切入点的 “增效逻辑”

个人 IP 的核心价值是降低认知成本,尤其对中小公司而言,比砸钱做品牌更高效。但需注意两个关键:

  • IP 与业务的强绑定:IP 输出的内容必须围绕 “行业解决方案” 展开(如分享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坑、拆解客户案例),避免成为 “泛知识博主”。例如,做企业培训的 IP,可分享 “某制造业如何通过培训降低离职率”,而非单纯讲 “管理技巧”。

  • IP 与团队的 “分工闭环”:IP 负责 “引流 + 建立信任”,后端团队负责 “需求拆解 + 方案定制”,二者形成协同。比如,IP 直播后,助理将意向客户分类,由行业顾问跟进需求调研,避免 IP 陷入琐碎的沟通中。

四、“深挖行业 + 标准化产品” 的平衡之道

B 端业务的长期竞争力,在于 “行业深度” 与 “产品标准化” 的结合,具体可分阶段推进:

  1. 初期(1-2 年):非标切入,积累案例
    聚焦 1-2 个垂直行业(如餐饮、物流),承接定制化需求,目的是沉淀 “行业痛点清单” 和 “解决方案模块”(如餐饮行业的 “门店排班 + 供应链管理” 模块)。

  2. 中期(2-3 年):模块标准化,保留定制空间
    将高频需求拆解为标准化模块(如 SaaS 系统的基础功能),同时预留定制接口(如针对大客户的专属数据看板)。这样既能提升交付效率,又能满足个性化需求。

  3. 长期:行业深耕,形成 “认知 - 案例 - 产品” 正循环
    当在某行业积累 10 + 成功案例后,可通过行业峰会、白皮书等形式强化 “行业专家” 认知,吸引更多客户;而客户增多又能反哺产品迭代,形成壁垒。

B 端业务的底层逻辑是 “慢即是快”

C 端靠 “爆发力”,B 端靠 “沉淀力”。从建立认知到形成稳定客户群,往往需要 3-5 年的积累,但一旦在某一行业站稳脚跟,客户复购率、转介绍率会远高于 C 端,且抗周期能力更强。核心是:用个人 IP 降低认知门槛,用行业深耕建立壁垒,用标准化产品提升效率 —— 这三者的结合,正是 B 端业务的破局关键。

 

2025-08-08
联系我们
电话:13886053627
邮箱:wizyun@wizyun.com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汇通新长江中心B座601室
微信订阅号
微信扫码关注
企业服务号
微信扫码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