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好规划是一个公司高速增长的动力


计划是具体的执行项,是我们开会后罗列的todo,但规划是再上一层的东西,是你对公司业务的认识和思考。


认识和思考是什么?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:

  • 本质上说这是什么事,怎么去定义

  • 为什么做这件事,之前设定的目标是什么,这个目标还对吗

  • 自己和这件事处在什么阶段,当下主要问题是什么

  • 围绕着这个问题,解决方法是什么,先做什么后做什么


作为CEO,是如何看待这个业务,会决定不同的战略方向和所做的事。


张一鸣在做今日头条的时候,从本质上认为这是一个内容产品,而不是新闻客户端。这个定位的不同,带来的是内容源、分发模式、商业模式、组织架构的不同,最终结果就是改变了国内新闻客户端的走势。


我们总会分析今日头条哪里做的好、哪里不好,和新闻客户端的区别在哪等等这些问题,但这些只是具体措施,甚至只是从结果的倒推,讨论这些意义不大。


关键是作为创始人,张一鸣是怎么看待这个产品的,本质上这是一件什么事,应该如何定义。


这个案例和做规划有什么关系?


因为思考和做认知判断,是做规划的第一步,是其中的一部分。所以做规划是推动甚至逼迫着CEO,拿出固定的、大块的时间去思考,而不是无脑的投入到具体战役中。


另外,思考后也要落地执行,所以就会形成规划和计划,从想到干才闭环。

CEO对公司业务的规划,是基于当下的认知。随着业务往前发展,认知就会有提升,那么规划肯定就会变。


该变就变,不用担心其他高管和员工说自己「朝令夕改」。


很多公司的文化里都有「拥抱变化」,原因就是这样,不拥抱不行呀。适应竞争,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做到。


讲个故事。

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每天都会开晨会,有一天在会上,他就讲把架构做了调整,但没有提前做沟通,可能会有人觉得突然,但这就是要接受的。要关注自己能发挥什么价值,而不是自己在什么位置、向谁汇报、官多大。


像物美这种传统零售企业,都在追求效率和变化,其他行业就更要学习了。


既然会变化,那么为啥要做规划呢?

因为企业在行进的过程中,也需要方向的指引,具体做的事也需要有北极星目标去拆解。


经营企业如同打仗,一边观察局势,一边应战,一边调整队伍。所有元素全部都在动态进行中,不可能希望在条件确定的前提下,再去做决策、做行动,这是不可能的。


所以规划也是一样,一边做,一边执行,一边修正和迭代。

总在说做规划要思考,思考什么呢?我给出一个具体的问题:


思考这个业务的终局是什么?或者,你认为一年后这个业务会变成什么样。


作为CEO,务必要拿出时间精力去思考这个问题,拿着这个结论,才能指导眼下的具体计划方案,决策做什么和不做什么。


这个问题思考清楚后,再拆解到执行层,战略规划就出来了。


但也别只有规划,没有具体计划,就会让公司飘在空中,各个业务互相撕扯、侵占地盘、浪费资源。

计划怎么做?我有2点经验。


1)缩短周期,1-3个月不等

如果公司是上万人的规划,考虑到执行成本,可以接受2-3个月的工作计划。


具体案例就是字节跳动,在过去几年里一直采用双月OKR,也就是2个月为周期的,最近刚改为3个月,都在正常范围内。毕竟规模大,且外界环境不像几年前变化那么迅速。


如果公司是几十人或几百人,可以试着缩减到1-2个月。


尤其是初创公司,业务上就是摸着石头过河,走一步看一步的阶段,这周做的事可能就会指导下一周的计划,高频调整。再加上员工规模不大,组织不复杂,制定和执行计划成本没那么高。


2)重视复盘,甚至重要性高于做计划


我们绝大部分的执行行为,都是同质化的,甚至是周期不变的,比如每个月一次大促。


所以复盘的价值累积就是指数级的。


团队在不断踩坑,也在不断优化,只要流程梳理到位、员工变动不大,那么做好复盘,事情一定会越做越好,公司也会沉淀方法论和知识结构,这是巨大的财富。


复盘怎么重视?

作为CEO必须要重视。上面重视了,下面才会投入更多的去做。


比如,各层级负责人会花时间去组织会议,数据部门的同事会花更多时间去做分析,产研部门会做思考总结。


复盘也是公司的组织文化层面的事,这类问题都要从上至下去推进,具体复盘的方法反而不是什么有难度的事。

每个阶段都有高速发展的公司,十几年前的BAT,后来的TMD。会发现这些公司都是在不断的打胜仗,不断的有顶尖人才加入,员工士气也很高涨。


打胜仗→优秀人才加入→员工士气高涨→公司高速发展→打胜仗…


从某个逻辑来说,这是一个正向循环,是我们都想看到的循环。反之,就是负向循环。


我参观过不同的公司,说实话只要在工区里走一圈,就能感受出是正向循环还是负的。这个感受和那个公司的现状,也是匹配的。


所以作为CEO,要带领公司和员工打胜仗,推动这个正向循环。


打胜仗难吗?肯定难啊。但作为CEO,玩这个游戏是有优势的,因为你可以制定游戏规则。比如,要打哪一仗、如何去评判胜负、过程怎么管理、结果怎么奖惩。


我曾经在创业公司的时候,就制定过类似的一场「战役」。


在执行前就可以确定,这件事只要持续努力做一个月,就一定有好的结果,迎来一场胜仗。所以在过程中不断做细致的管理,拉着团队频繁交流、鼓劲,每周都做总结复盘,最后给了大家都满意的奖励。


打完这场「战役」,团队更有凝聚力,对公司、业务、老板也更有信心了。


在保护员工信心和积极性上,也有理论支撑。


在《福格行为模型》这本书中,核心观点是B=MAP。但隐藏在这个观点之下,作者B.J.福格在反复强调主观积极性的作用。


比如,不要觉得自己能力不行,而是方法不对;要把做事的门槛降低,把步骤切碎等等,都是在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的积极性。因为保持信心和积极性,是把事情做好的前提条件。


 

2024-12-06
关于我们
公司简介
联系我们
电话:13886053627
邮箱:wizyun@wizyun.com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汇通新长江中心B座601室
微信订阅号
微信扫码关注
企业服务号
微信扫码关注